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共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民革济南市委会发挥“三农”界别特色优势,最大限度地整合专家力量、特色资源,探索创建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实践站,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展现民革担当作为。
推广手工技艺,助力农民就业增收。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因黄河滩区拆迁,产生了上万名失地农民。如何解决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是摆在当地政府案头的一道难题。民革济南市委会利用长清区总支部在手工编织方面的特色资源,打造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实践站长清分站,与归德、马山等街道联合成立“慧心巧做”手创编织培训中心。站长王慧慧带领她的手工编织技术团队,手把手教授失地农民编织技术,让零基础的妇女快速掌握手工制作技艺。学员培训合格后即可与中心签约,有娴熟手艺在身,失地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就业,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马山镇小崔村成立了几十人规模的编织合作社,年收入达200多万元。目前培训中心已举办技能培训50余次,培训失地农民、待业妇女和残疾人达25000人次,安置就业18000人次。实践站广开思路,助力打造“编织小镇”乡村文旅项目,举办手工编织大赛,探索电商平台增加销售渠道等,让老百姓切实增收,得到实惠。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实践站借助民革济南市委会平台资源,链接高校科研成果、项目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着力加强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革山东省委会“三农”委员会等涉农专家资源的对接与交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和实施。实践站总站与民革山东省委会联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长清区分站聘请齐鲁工业大学等驻济高校涉农专业知名教授为乡村振兴顾问,历城区分站邀请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该区设立“专家驿站”。实践站充分尊重“三农”工作的客观规律,围绕济南市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特色、问题和难点,邀请农业专家到农村一线搞调研,到田间地头摸实情,坚持目标导向,务求工作实效。长清分站围绕长清区优质农业资源开展多次产业调研,协调齐鲁工业大学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系列蛋饮养生产品。历城分站联合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高校,在历城区荷花路街道苌庄水稻基地、蔬菜水果基地和朱家村食用菌企业研发基地开展产业技术合作。
发挥民革特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民革界别特色资源和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从产业、文化、教育、医疗、社会法制等方面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章丘区甘泉村是民革济南市委会参与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民主党派助力乡村振兴区县行”活动的重点帮扶村,也是实践站主要联系点。实践站依托民革济南市委会各专门委员会的特色资源,积极为甘泉村各项事业发展献计出力。文史委员会帮助邀请山东省话剧院、济南市演艺集团到甘泉村举行文艺演出活动。“三农”委员会会同山东大学、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等部门和专家,多次到村实地调研,围绕高标准农田改造、中草药原材料种植等制定帮扶思路,并为该村协调购买小米碾米机设备,帮助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2023年重阳节前夕,民革济南市委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到甘泉村开展敬老活动,为全村老人免费查体义诊,并邀请专业摄影师为80岁以上老人拍照,深受村民欢迎。仅2023年,济南市民革各基层组织和民革党员共开展产业助农、公益惠农、文化下乡等活动26次,实施帮扶项目28个,对定点帮扶地区投入95.7万元。(民革济南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