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民革为什么?历史责任担当是什么?我为民革做什么?这是民革济南市中区总支部在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的“三个为什么”大讨论活动的内容,也是每逢重阳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日,每位民革党员的必备分享。问题常思常新,感触愈发加深,回首来时路,我不禁感叹,答案就在我的身边。
我是家中的第三位民革党员。
家中的第一位民革党员,是我的公公杨冉一。在此之前,我对民革的印象还很陌生。后来的日子,我们常常在家中听公公给我们讲述民革的历史,讲述民革杰出前辈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的事迹。通过学习,我对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产生了情感共鸣,对老一辈革命家心生敬仰。
在公公的影响下,我的丈夫杨天立成为了家中的第二位民革党员。在民革济南市委会组织的新科技青年读书会上,他和几位民革前辈一起作为“领学员”,每人、每周为大家解读一个关键词、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并以通俗易懂的视频为大家讲解科技前沿知识。在这里,我第一次特别近距离地感受到,民革党员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但却又都在用心将这同一件事做到极致,这种因民革而起的凝聚力与使命感,深深地触动了我。
随着对民革认识的不断加深,我进一步了解到,民革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重点发展对象之一是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远在台湾的家人。我的姨姥爷、姨姥姥杨悦孝先生、王海霞女士,他们1948年定居台湾,后在美国创办企业。1986年,他们怀揣着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回到了家乡泰安。自1997年以来,杨悦孝先生、王海霞女士先后为泰安市捐款510余万元,捐献学校5所,分别为宁阳、肥城和岱岳区聋哑学校各捐献语音教室、综合教学楼一座。1997年,联合泰安市侨联设立杨悦孝王海霞夫妇奖助学金,发放奖助学金200余万元,使许多本来面临辍学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作为少数民族,杨悦孝夫妇还向民族等事业捐款、捐物近百万元。
今年,我的姨姥姥一百周岁了,我仍然每年都要回到家乡,省亲祭祖、感受家乡的变化。我知道,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被这份血缘亲情深深地包围着,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两岸中国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正是源于这样的家族渊源,使我更加坚定了加入民革的信念。
2023年6月,我参加了民革济南市委会、民革烟台市委会联合举办的新党员培训班。在培训的第一天下午,我们来到冯玉祥泰山主题陈列馆进行现场学习。在那里,我不仅重温了冯玉祥先生的事迹,还看到他曾大力兴办教育,曾在泰安创建了15所小学。而唯一保留到现在的办学旧址,就是我的母校,泰山冯玉祥小学。在那天下午,当我以民革党员的身份再一次回到我的家乡,并重新认识我的母校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与民革的不解情缘。从那时起,我知道我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一名人民教师,还是一位民革党员。如果说人民教师,是奉献教育的开始,那么成为一名民革党员,则拓宽了我对奉献二字的认知。
我们曾一起跟随组织走进蔡公时纪念馆,观看由济南民革前辈制作的“五三惨案”纪录片;我们曾一起参与植树活动,大家挥锹铲土,提水灌溉,倾听中山精神宣讲、传承民革优良传统;我们曾一起走进济南市特教中心,为孩子们宣讲垃圾分类知识,捐赠设备,一起见证孩子们收获知识时的喜悦;我们也更加重视加深与台湾亲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讲好中国故事,渴望着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力量。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向社会诠释“博爱”精神;而民革,就像我们温暖的家,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引领我们,继续前行。(民革济南市市中综合一支部党员 林玥媛)